心理咨詢師技能-非言語行為之目光注視
心理咨詢師技能-非言語行為之目光注視
在傳遞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傳遞最細微的感情。一般來說,當一方傾聽另一方敘述時,目光往往直接注視著對方的雙眼,但不是直盯著。而當自己在講話時,這種視線的接觸會比聽對方講話時少些,即講者比聽者更少注視對方。
許多人在說話時避免看著對方,主要是為了避免出現岔開話題的情況。說話時正視一下對方,則表示在說話停頓狀態,對方可以打斷他的話。假若他停頓了,但不看對方,說明他的思路還沒有斷。這表示:“這不是我要講的全部內容,我只是在略作考慮。”咨詢師如果不合時宜地打斷求助者的敘述,會使求助者感到沒有被接納,而咨詢師此時的插話、問話、反應等,可能會轉移求助者敘述的主題,甚至會使一些重要的線索中斷。
如果聽者對講者掃視一下,那么很可能是說:“我對你所說的不十分同意。”“我對你的話表示懷疑。”如果配上搖頭、皺眉等其他非言語行為,那么這種含義就更清楚了。如果作為聽者的咨詢師做出這一動作而被求助者發現,就可能影響到他的敘述。而正在講述中的咨詢師若發現了求助者的這一目光,就應及時做出某種調整,比如詢問一下求助者的意見,或更嚴謹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觀點。

如果說話者講完某句話或某個詞后將目光移開,可能表示:“我對自己所說的也不太有把握。”如果別的表情、動作以及聲音也透露出講話者的心虛、疑惑,那么聽者就會感到疑惑,甚至不信任。咨詢師若如此表述,尤其是解釋、指導時,則會大大地削弱其影響力。
若聽對方說話時看著對方,則含有這樣的意思:“我也是這個看法。”或“我對你說的很感興趣。”如果說話者看著聽者,那就是說,“我對我講的很有把握”。
若咨詢師問求助者的某些問題出現失誤,而使求助者感到不舒服或有厭惡感、羞怯感時,求助者不愿注視咨詢師,借以作為一種逃避和隱瞞。
當一個人被詢問時,或者對他人言行產生防衛性、攻擊性或者敵意時,視線相交的機會便會增加。當一個人被激怒時,有時候可發現他的瞳孔張得很大,當然還會有其他一系列的面部表情。 一個性格內向、羞怯的求助者會不習慣目光過多的接觸,他既不敢太多注視別人,也不愿別人看著自己。
一般來說,使自己感到愉悅的人,人們更愿意注視;比起同性來,對異性的注視可能更多些。但作為咨詢師來說,對異性的注視應適度,否則可能使求助者感到不禮貌或帶來困擾,尤其面對異性敏感者時更應謹慎。
咨詢中的目光使用很重要。咨詢師是否善于利用目光參與傾聽和表達,這直接影響到咨詢的效果。交談時,有些咨詢師眼睛注視地面或房頂,或者臉側向一方,這會顯得不禮貌,對求助者不夠重視。有些則死死地盯住求助者的眼睛,這樣會使其感到窘迫,甚至透不過氣來。有些咨詢師則用目光在求助者身上掃視,甚至看其身后,可能使其惶惑不安。當求助者講話時,若咨詢師把目光隨意移向一旁,最會引起求助者的注意。求助者會從咨詢師這一特定神情中看出咨詢師沒有認真傾聽,便會產生不安、不被信任的擔憂,可能會停止表達,或只做淺層次的探索。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知識,可關注德誠教育網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