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技能-非言語行為之身體語言
心理咨詢師技能-非言語行為之身體語言
咨詢師和求助者的身體、手勢的運動和位置在相互溝通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變化往往能反映咨詢狀況的某種變化。身體語言具有豐富的含義。一般低頭表示陳述句的結束,抬頭表示問句的結束,而較大幅度的體態改變表示相互關系的結束,表示思維過程或較長的表達的結束。
如果體態的改變到了不再正視對方的地步,則表示不愿再交談下去,想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象上去。如同小孩在聽父母訓斥時,嘴巴在說:“是的,是的,我知道了。”他同時把身子轉了過去,其實是在發射另一種信號:“夠了,夠了,我要走了。”詢師要善于發現求助者身體傳達的信息。有時,咨詢師會發現求助者移動身體,把腳及整個身體對著門口,這個姿態很可能是求助者想結束交談,他的體態正是想告訴:我想離開。

人們有時借用攤開雙手、解開外衣紐扣或脫掉外套,表達一種真誠、坦白。而雙手交叉在胸前則常表明一種防衛,表示否定、拒絕或疏遠。
有些求助者很慢地、細心地把眼鏡摘下來,并且小心地擦擦鏡片(即使鏡片根本不需要擦),這種情況常表明求助者想提出反對意見、澄清問題或提出問題之前拖延時間以便多作些思考。而有的則把眼鏡摘下,嘴巴咬著一條眼鏡腿,由于口中銜東西講話不方便,因此,借此動作來注意傾聽或避免說什么,一方面又可多多思考,把東西放在口里也意味著這個人需要尋找新的資料。
不同的手指手勢,可能傳達了一個人的焦慮、內心沖突和憂愁。小孩要恢復信心、鼓起勇氣就吸吮大拇指。學生擔心考試會咬指甲或咬鋼筆、鉛筆等。而成人遇到棘手的事情,可能會猛地拉頭發。
咨詢中,若求助者的雙手緊絞在一起或反復擺動,加之身體坐立不安,往往表明求助者情緒緊張而難以接近。這時,咨詢師應設法使其放松。頗為簡單的方法是在會談時略微傾身于他,會使其感到被接近、被理解。
面談過程中,求助者若搓起兩只手來,很可能是有所期待。例如,由于咨詢師給予的理解、尊重、真誠,求助者受到感動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共情或得到某種指點。若求助者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腳尖,很可能是求助者躍躍欲試,預示某種行為即將發生。
求助者在聽或講的過程中,若握緊了拳頭,則既可表示一種強調,表示鄭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種決心,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憤怒。咨詢師應善于結合其他信息綜合判斷。若代表決心,咨詢師應及時在言行上給予支持、鼓勵。若是憤怒,則應及時查清原因,予以疏導。
若求助者的身體由緊縮、僵化轉為松弛自在,緊靠在一起的雙腿開始分開,交叉的雙手放了下來時,往往是求助者內心由緊張、不安、害怕、封閉開始變得平靜、輕松、開放。如果這一步驟反過來了,則表明咨詢增加了求助者的緊張情緒,可能是咨詢師言談舉止(包括表情等)不當或不被對方所接受,或觸動了對方的敏感要害處,也可能是求助者將涉及或已經涉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隱秘的問題。這種信息對于咨詢師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
當求助者想要壓抑自己強烈的感覺或情感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采取腳踝交疊、雙手抓緊的姿勢,也有的人會咽口水,或咬緊牙關,或抓住手臂等,來拼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沖動。

當求助者對咨詢師說的話興趣不大或想早點結束會談時,他可能會在座位上反復扭動,坐立不安,讓人覺得是椅子不舒服,其實并非如此。也有的人會交叉雙腿,另一只腳不住地輕輕晃蕩。有的則是不停地用手指敲彈桌子或椅子,或拿著紙胡亂涂鴉,有些則顯得目光空洞,心不在焉,對問話沒反應或答非所問。咨詢師發現這種情況后,應及時調整咨詢內容和方式。有時,咨詢師也可能表現出這類行為,若被求助者感知,就會使他產生想法。
身體動作不僅表現出求助者此時此刻的思想、情感、行為,在一定的程度上,體態還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以肩膀為例,亞歷山大·洛溫博士在《人體動態與性格結構》一書中認為,耷拉著的肩膀表示內心受到壓抑,聳著的肩膀和害怕心理有關,肩膀平齊說明能承擔責任,彎曲的肩膀是沉重的精神負擔的反映。他認為,沒有任何語言比人體語言更能表達人的個性,關鍵就在于正確認識人體語言。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知識,可關注德誠教育網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