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師:“寓醫于食”,筑起防病抗病的“大堤”
健康管理師:“寓醫于食”,筑起防病抗病的“大堤”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飲食組成不斷改變,吃的問題和腦、體的懶惰行為成了危害居民健康的突出矛盾。特別是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質)和三低(低礦物質、低維生素和低膳食纖維)的西方膳食模式涌入中國后,造就了大量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肥胖患者。俗話說,腰帶長,壽命短,一胖百病纏。
唐代名醫,被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指出“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被尊為醫圣的漢代名醫張仲景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清朝著名中醫大師黃宮繡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于臟腑有益,而可祛病衛生,不合則于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孫思邈曾就我國南北不同地區居民因飲食結構不同,而導致人群壽命受到的影響做了比較,他說“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表,其處饒足,海陸鮭肴,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可見,遠在幾千年前就已認識到飲食結構是影響機體抗病能力與健康長壽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人對移居美國加州20年的華人居民和生活在浙江同一緯度地區的局部人群生活習慣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移居美國加州的居民,因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至5倍。因為大腸癌發病有83%是由環境因素所決定,飲食因素至為關鍵,其主要誘因就是三高和三低的西方膳食模式。
2001年7月在維也納召開了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來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營養學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通過熱烈的討論,與會代表達成了一致的學術觀點:“食物是最好的藥物”。這些論斷同我國幾千年的養生理論“寓醫于食”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我們要依靠對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筑起防病抗病的大堤,從“源頭”上預防疾病。由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組成的人體免疫系統,能發揮識別、屏障等作用,始終和各種傳染病相抗衡。因此,保護免疫功能的穩定和完整是預防各種疾病的根本手段。
想了解更多健康管理師的內容,歡迎咨詢德誠教育(www.lvdonggx.com) ——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保健按摩師培訓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