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師--各類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核算之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
來源:德誠教育 發布時間:2015-04-13
人力資源管理師--各類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核算之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
社會保障是英語Social Security 的譯文,有些學者譯為社會安全。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美國1935年制定的《社會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中,1938年新西蘭通過的社會保障立法案中,也使用了社會保障一詞。此后,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聯合發表的戰時宣言《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中,又兩次使用了這一概念。1942年,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了題為“走向社會保障的途徑”的報告,此后,由于國際勞工組織在有關公約和建議書中,多次使用社會保障這一概念,社會保障一詞,遂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1.具有經濟福利性,則從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來看,受益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支出。
2.屬于社會化行為,即由官方機構或社會中間團體來承擔組織實施任務,而非供給者與受益方的直接對應行為。
3.是以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為根本目標,包括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等。
同時,從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來看,社會保障概念應覆蓋社會的三個層次:一是經濟保障,即從經濟上保障國民的生活,它通過現金給付或援助的方式來實現;二是服務保障,即當代社會還需要適應家庭結構變遷與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變化,滿足國民對有關生活服務的需求,如安老服務、康復服務、兒童服務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屬于文化、倫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這是更高層次的保障。
社會保障是英語Social Security 的譯文,有些學者譯為社會安全。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美國1935年制定的《社會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中,1938年新西蘭通過的社會保障立法案中,也使用了社會保障一詞。此后,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聯合發表的戰時宣言《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中,又兩次使用了這一概念。1942年,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了題為“走向社會保障的途徑”的報告,此后,由于國際勞工組織在有關公約和建議書中,多次使用社會保障這一概念,社會保障一詞,遂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中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中首次提出“我國將逐步地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雛形”,此后,“社會保障”一詞在中國開始得到廣泛使用。
社會保障一詞,雖然已被廣泛使用,但是,對于社會保障的定義,卻還沒有統一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即國家為了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通過強制性立法,以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予以保障的制度;還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保障是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統稱。
1.具有經濟福利性,則從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來看,受益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支出。
2.屬于社會化行為,即由官方機構或社會中間團體來承擔組織實施任務,而非供給者與受益方的直接對應行為。
3.是以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為根本目標,包括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等。
同時,從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來看,社會保障概念應覆蓋社會的三個層次:一是經濟保障,即從經濟上保障國民的生活,它通過現金給付或援助的方式來實現;二是服務保障,即當代社會還需要適應家庭結構變遷與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變化,滿足國民對有關生活服務的需求,如安老服務、康復服務、兒童服務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屬于文化、倫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這是更高層次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