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變態心理學:消極悲觀心理
心理咨詢師變態心理學:消極悲觀心理
導致自殺行為的心理機制,與那些常見于其他自我毀滅方式者(如酒中毒,魯莽駕車,自殘及暴力性反社會行為)很相像。自殺往往是自毀行為整個過程中的最后一個行動。
心理個案:王一萍,女,21歲,大學三年級學生。上大學后看了尼采的許多哲學著作,對人生采取越來越消極的大庭廣眾,總是覺得人生就像小說描寫的那樣“來去匆匆“,毫無意義。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她從網上收集了大量有關世界末日到了的材料,覺得活著已經沒有意思,不斷地將自己許多心愛之物贈送好友。系里領導發現其行為反常,讓其母親從家鄉趕到學校,并與女兒居住一室。可是有一天大清早,母親尚在睡夢中,王一萍卻從宿舍大校頂上跳下身亡。
心理分析:自殺是指自己策劃的直接或間接地傷害自我的行為,而且自殺者完全清楚行為的后果可能導致死亡,但還是啟動并完成此行動。
大學生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日本學者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采取自殺行為”的過程。盡管不同個性的大學生自殺過程有長有短,但我國學者通常都將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表現為遇到難以解決有問題,想逃避現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
第二階段為矛盾沖突階段,在產生了自殺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從而表現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自殺企圖的信號。第三階段為自殺行為選擇階段,從矛盾沖突中解脫出來,選擇死亡的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等。等待時機一到,即采取結束生命的行為。
大學生為什么自殺?原因自然是極其復雜的。從現有的研究資料看,大學生自殺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性原因,許多人認為學業問題的困擾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但另有一部分學者們認為,50%以上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涉及與父母的關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學校問題。
人際沖突、家庭破裂、信仰和角色沖突、家庭經濟破產、失戀等都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自殺。二是心理原因,大多數自殺者都有早期創傷,生活中往往遭遇重大挫折。不同的心理因素有可能引起不同類型的自殺。解脫型自殺是大學生遇挫后企圖逃避現實的心理反應;泄憤型自殺是表白自我、挾迫他人和震動社會的心理反應;否定型自殺是自責自罪的心理反應;精神病態型自殺則是妄想、幻覺和抑郁的結果。三是生物學原因,加拿大醫學專家的研究發現,自殺行為與一種控制情緒的基因出現突變有關,專家預料兩年后可以找到一種基因檢測方法,辨別出帶有這種變異的“自殺基因”的人,從而早作防范。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知識,可關注德誠教育網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