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如何判斷是否有抑郁癥?
心理咨詢師-如何判斷是否有抑郁癥?
很多在網上咨詢的朋友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我得了抑郁癥,能治療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因為自己最近悶悶不樂或者覺得活著壓力大痛苦等等原因就給自己扣以抑郁癥的帽子。
其實,有了這些現象,只能說的確有了抑郁情緒。在中國精神疾病(心理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明確規定,當一個人在一定環境因素影響或無任何明確原因地出現以上癥狀,最少持續兩周以上不能自行有任何緩解,且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功能(如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就應當通過正規途徑由專業的精神衛生工作者進行診斷。
真性抑郁癥一般會有很長時間的發病史,一般抑郁癥都要連續半年以上的時間來積累壞情緒,而急性發作也最少要2-4個星期的發病期。這期間,往往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無愉快感、悲觀健忘、思維遲緩,對于生活毫無主動性、精神運行遲滯、性欲減退等癥狀。并常常自我責備怪罪,擔心自己是不是會得各種身體疾病,而且飲食睡眠也都會持續性失調,有時候反復出現自殺、自殘的念想或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郁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大約有12%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曾經歷過相當嚴重需要治療的抑郁癥,盡管他們的大部分抑郁癥發作不經治療也能在3~6個月期間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你感到抑郁時可以不用管它。
可見,抑郁癥看似簡單,在臨床上的診斷實際上是十分嚴苛的。當然,這并不是非逼你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強顏歡笑,而是說,不要僅僅因為出現了一時的情緒不佳就自行過早地給自己打上“抑郁癥”的標簽。
根據臨床觀察,越來越多的假性抑郁癥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之所以會這樣,首先便是社會輿論的傳播問題。由于近年抑郁癥研究的步伐加快,我們在原有的內源性抑郁和廣泛性焦慮基礎上,定義了很多新型抑郁癥。如青春期抑郁癥、產后抑郁、精英抑郁癥(也稱白領抑郁癥)、術后抑郁癥等。這些新種類的發現,被輿論廣泛討論引用,但更多的是討論危言聳聽的高自殺率、高影響度,讓人們無法從本質上對抑郁癥有科學客觀的認知,以為心情不爽到極點就可能和抑郁癥搭邊或者掛鉤了。
其次,最新的調查顯示,85%的假性抑郁癥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自我認同感,并且擁有大量的負面情緒不會發泄。由于當今社會發展速度極快,社會環境變化加劇,各種小環境下的評價標準也自然而然發生著巨大變化。和這種差異加劇相比,我們個人的自我認同則相對比較穩定。這就帶來了有些人無法一下子適應這些新的標準和要求,從而出現迷茫困惑,以及對自己的質疑與否定。當自我認同感受到威脅,而主體又不能很快適應新時代時,出現抑郁、焦慮這些負面情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當不良情緒出現時,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一時的情緒不佳并不代表一定會發生情感障礙。心理咨詢師提醒,如果我們此時不積極面對,采取辦法改善自我認同感,反而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和暗示,告訴自己“我抑郁了”、“我有病了”,說不定假戲真做,發生自發性心境障礙。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知識,可關注德誠教育網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