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九寨溝地震|直面“心理臺風眼”的效應
來源:德誠教育 發布時間:2017-08-12
放眼望去,九寨溝那墨藍色的水面仿佛延伸至天邊,四周峰林碧翠。而遠處的雪山,披著皚皚白雪,巍峨地聳立在云水之巔,天水相接的壯闊便一覽無余。
九寨溝地震發生時,景區內正上演汶川地震劇幕:到處是一片瓦礫,到處是恐慌的人群,到處是讓人無法忍心看到的場面。遺體排在那里,讓人心痛.在天災面前我們人類是多么的渺小,突然感到人就和螞蟻一樣,死亡的人數不斷上升,快讓人窒息。也許就在剛才,他們還上課、上班,他們還在田地里耕作……可在天崩地裂之后,就是無聲無息。忽然間,舞臺下的觀眾一片狼藉,難道舞臺上的劇情如此煽情???不,舞臺上的道具開始晃動了,演員們的步伐開始凌亂了,一剎那,所有人明白了,九寨溝地震了。
地震對于不同處境的人員,可能有著不同的心理沖擊:
幸存者:親身經歷生死關頭之后,余悸猶存是相當普遍反應,也可能在逃過劫難之后,自覺茍活而對不起死者,產生罪惡感。
救難人員:日以繼夜投入救災,除了體力透支之外,目睹越來越多的人員死傷慘狀,錯愕、挫折感、內心疲憊、甚至憤怒都可能爆發。
罹難者家屬:焦急、哀傷的情緒十分常見,當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憤怒、指責可能接踵而來。
社會大眾:間接接收到災難訊息的民眾,內心蒙上陰影,憂郁情緒可能久久不散,對未來喪失希望。
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十分廣泛的,人們不僅會牽掛核心災區的救援情況,也會考慮是否會產生次生災害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接近高風險地區的人,心理反而越平靜,這就如同氣象學中的“臺風眼”(即距離臺風中心直徑大約10公里的范圍內,其風力反而相對微弱),因此這種現象也被稱作“心理臺風眼”。這體現在非災區的人們對災情的擔憂反而高于災區的民眾,災區民眾的樂觀情緒也高于非災區民眾。但這種心理現象會隨著救援階段結束、進入重建階段而逐漸消退,這是因為在應激階段的“英雄主義”逐漸退卻后,災難導致的各種現實問題會逐一浮出水面,另外不斷地重復回憶災難經歷也可能加重幸存者的抑郁傾向,從而形成長期的心理陰影。
研究者分析,心理免疫(psychological immunization)理論和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s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或可解釋“心理臺風眼”效應產生的原因。“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科院研究學者在震后1個月對非災區和災區居民進行了有計劃的大規模調查,以探索并檢驗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是否產生了“心理臺風眼”現象。研究者調查了四川和甘肅兩省的一般受災地區(成都市區、溫江、遂寧、樂山、天水)、重災區(德陽市區、中江、武都、文縣)和極重災區(汶川、 綿竹)共11個縣市居民共l720人,以 及北京、湖南和福建等3個非受災地區 居民共542人。詢問受訪者以下兩個問 題 :
(1)如果恢復到災前的生活水平, 需要多長時間(年);
(2)如果恢復到災 前的生活水平,每戶受災家庭需要多少資助(元)。
結果顯示,非災區的居民對恢復年限的長短和所需資助金額大小的估計都顯著高于災區居民。可視為地震中首例“心理臺風眼”效應。
關于“臺風眼效應”的解釋有很多,這里說一下個體知識經驗假說
個體知識經驗說是指個體對現實所形成的概念來自于這些概念與其他某些真實標準的比較驗證過程。當沒有直接的個體經驗時,標準的形成可能來源于媒體等間接信息;而有直接個體經驗的個體,則會根據直接體驗形成概念標準。還有研究表明當危機發生后,在相同的信息模糊的條件下,對于有直接經驗的個體,盡管這種直接體驗本身并不令人愉悅,甚至帶有強迫性 , 但直接體驗本身會給個體提供相應的客觀感受,往往這種客觀感受能夠矯正由信息模糊所造成的那些被擴大的心理恐慌。
準確描述地震災害中“心理臺風眼”的表現形式和規律,將有助于相關部門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從而為選擇心理安撫時機、地點、對象以及力度等提供科學依據,對國家高效有序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提供決策參考。
九寨溝地震發生時,景區內正上演汶川地震劇幕:到處是一片瓦礫,到處是恐慌的人群,到處是讓人無法忍心看到的場面。遺體排在那里,讓人心痛.在天災面前我們人類是多么的渺小,突然感到人就和螞蟻一樣,死亡的人數不斷上升,快讓人窒息。也許就在剛才,他們還上課、上班,他們還在田地里耕作……可在天崩地裂之后,就是無聲無息。忽然間,舞臺下的觀眾一片狼藉,難道舞臺上的劇情如此煽情???不,舞臺上的道具開始晃動了,演員們的步伐開始凌亂了,一剎那,所有人明白了,九寨溝地震了。
地震對于不同處境的人員,可能有著不同的心理沖擊:
幸存者:親身經歷生死關頭之后,余悸猶存是相當普遍反應,也可能在逃過劫難之后,自覺茍活而對不起死者,產生罪惡感。
救難人員:日以繼夜投入救災,除了體力透支之外,目睹越來越多的人員死傷慘狀,錯愕、挫折感、內心疲憊、甚至憤怒都可能爆發。
罹難者家屬:焦急、哀傷的情緒十分常見,當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憤怒、指責可能接踵而來。
社會大眾:間接接收到災難訊息的民眾,內心蒙上陰影,憂郁情緒可能久久不散,對未來喪失希望。
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十分廣泛的,人們不僅會牽掛核心災區的救援情況,也會考慮是否會產生次生災害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接近高風險地區的人,心理反而越平靜,這就如同氣象學中的“臺風眼”(即距離臺風中心直徑大約10公里的范圍內,其風力反而相對微弱),因此這種現象也被稱作“心理臺風眼”。這體現在非災區的人們對災情的擔憂反而高于災區的民眾,災區民眾的樂觀情緒也高于非災區民眾。但這種心理現象會隨著救援階段結束、進入重建階段而逐漸消退,這是因為在應激階段的“英雄主義”逐漸退卻后,災難導致的各種現實問題會逐一浮出水面,另外不斷地重復回憶災難經歷也可能加重幸存者的抑郁傾向,從而形成長期的心理陰影。
研究者分析,心理免疫(psychological immunization)理論和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s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或可解釋“心理臺風眼”效應產生的原因。“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科院研究學者在震后1個月對非災區和災區居民進行了有計劃的大規模調查,以探索并檢驗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是否產生了“心理臺風眼”現象。研究者調查了四川和甘肅兩省的一般受災地區(成都市區、溫江、遂寧、樂山、天水)、重災區(德陽市區、中江、武都、文縣)和極重災區(汶川、 綿竹)共11個縣市居民共l720人,以 及北京、湖南和福建等3個非受災地區 居民共542人。詢問受訪者以下兩個問 題 :
(1)如果恢復到災前的生活水平, 需要多長時間(年);
(2)如果恢復到災 前的生活水平,每戶受災家庭需要多少資助(元)。
結果顯示,非災區的居民對恢復年限的長短和所需資助金額大小的估計都顯著高于災區居民。可視為地震中首例“心理臺風眼”效應。
關于“臺風眼效應”的解釋有很多,這里說一下個體知識經驗假說
個體知識經驗說是指個體對現實所形成的概念來自于這些概念與其他某些真實標準的比較驗證過程。當沒有直接的個體經驗時,標準的形成可能來源于媒體等間接信息;而有直接個體經驗的個體,則會根據直接體驗形成概念標準。還有研究表明當危機發生后,在相同的信息模糊的條件下,對于有直接經驗的個體,盡管這種直接體驗本身并不令人愉悅,甚至帶有強迫性 , 但直接體驗本身會給個體提供相應的客觀感受,往往這種客觀感受能夠矯正由信息模糊所造成的那些被擴大的心理恐慌。
準確描述地震災害中“心理臺風眼”的表現形式和規律,將有助于相關部門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從而為選擇心理安撫時機、地點、對象以及力度等提供科學依據,對國家高效有序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提供決策參考。
在九寨溝地震中,認識清楚“心理臺風眼”效應十分重要,做到不起哄,不造謠,因為此時的災區,除了物資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柱!
想了解更多健康管理師的內容,歡迎咨詢德誠教育(www.lvdonggx.com) ——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培訓、保健按摩師培訓等職業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