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齊聚的盛典:全民營養周
根據國務院國辦發2014-3號《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第四部分指出“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理念,研究設立公眾營養日。開展食物營養知識近村入戶活動,加強營養與健康教育”。原衛生部發布《營養改善工作管理辦法》2010-73號,所稱營養改善工作,也強調以平衡膳食、合理營養、適量運動為中心的科學宣傳活動,應有專業指導、社會參與的原則。
中國營養學會在第八屆四次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確定每年的5月第三周為“全民營養周”。營養周由中國營養學會聯合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作為發起及組織單位。

那么,全民營養周的知識你知多少呢?下面讓小編帶你一起走入全民營養周。
那中國為什么設立“全民營養周”?
老百姓餐桌上的變化最能反映群眾真實需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渴望吃得飽,到20世紀90年代有條件吃得好,再到21世紀追求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老百姓的“小餐桌”上,折射出的,是人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需求”。
以傳播營養理念為己任,以實現健康中國為目標。一個“全民營養周”,反映出的既是70年來中國人營養健康理念的進步,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健康的高度關注與責任擔當。如今,“全民營養周”的影響力日益壯大:倡導民眾學習營養知識、改善膳食行為、注意吃動平衡、合理預防疾病。通過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全民營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一種時尚,惠及各方百姓。
70年:百姓餐桌上的營養變遷
“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什么時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經過多年戰爭的社會滿目瘡痍、生產力低下,當時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解決老百姓的溫飽,減少由營養缺乏導致的各種疾病。
提起“八一粉”“九二米”,老一輩人都會倍感親切。1950年4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談“標準米”》一文,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八一粉”和“九二米”的營養價值。其中說到,過分把米碾得白凈以后,米里原來含有很豐富的營養素所剩無幾。愛吃白米的南方人常生一種腳氣病,就是因為白米中缺少了維生素B1的緣故。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負責人介紹:“本著既節約糧食又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需要的原則,營養專家提出了谷類在加工過程中的合理精白度,在當時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解決了居民維生素B1缺乏等營養問題。”
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鄉居民的溫飽基本得到保證,從追求吃飽飯到吃得飽、吃得好,居民膳食質量不斷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及富裕農村居民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消費過度增加,糧食和蔬菜類消費不斷減少,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維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攝入減低,這些偏離平衡膳食原則的食物消費模式以及身體活動不足或缺乏運動鍛煉造成我國城市居民肥胖率迅猛上升,也直接增加了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糖尿病的風險。
“這也是這段時期居民營養理念的體現,居民缺乏平衡膳食的意識,以為大魚大肉就是好生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說道。
不同時期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部分)
為掌握不同時期的居民營養健康情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先后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和2015年開展了6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密切掌握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變化,時刻關注慢性疾病的發展規律,評價城鄉居民營養與健康水平,并及時推出相關政策與防治舉措。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對營養健康理念的不斷推進宣傳,人們開始認識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但是對怎樣才能“吃得健康”理解仍不到位,居民膳食結構仍然不盡合理,微量營養素缺乏和營養失衡并存的現象依然存在,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
迎合時代召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營養健康需求,“全民營養周”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5載:全民營養理念落地生根
作為“全民營養周”的主要發起單位,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介紹:“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其中提到要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研究設立公眾營養日。這一政策將營養科學普及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2015年,中國營養學會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共同發起并確定,每年的5月第三周為“全民營養周”。
2015-2019年,全民營養周歷屆logo及主題。
“2015年至今我國已經連續開展了五屆‘全民營養周’活動。”楊月欣介紹:“這五屆活動分別以‘天天好營養,一生享健康’‘平衡膳食,營養健康’‘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合理膳食、天天蔬果、健康你我’為宣傳主題,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的統一行動,充分調動專家和社會力量傳播普及營養知識。”
2015年開展的首屆“全民營養周”,當時共有26個省、240余家單位通過醫院義診、科普大篷車、健康跑、征文競賽、咨詢與講座等形式組織開展活動200余次,102家媒體進行活動報道,覆蓋約2億人。
到了2019年,第五屆“全民營養周”活動已經擴大到31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涉及147個縣市級單位、14420個社區、17163個縣/村落,開展了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開展義診等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活動總場次48066次,共有5903家媒體參與了活動報道,惠及7億余人民。
2015年首屆“全民營養周”期間,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全省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圖為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中心小學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弗朗西斯·培根說,時間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然而,能夠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在潛移默化之間,做到讓營養與健康的理念飛入千萬家,飛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這其中,“全民營養周”的宣傳與推動作用清晰可見。
為什么“全民營養周”能在短時間迅速發展并產生極大的社會影響?
“康以食為健。”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而食品營養作為實現國民健康的一項重要基礎,一直以來都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將對人民營養狀況的關心關懷融入國家戰略。
針對新時期人民群眾面臨的營養健康問題,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在頂層設計的有力推動下,2017年7月,“全民營養周”作為“推動營養教育科普宣傳常態化”的內容之一,被列入《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上升為國家倡導的全民科普活動,成為新時代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
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成立,制定《國民營養計劃2019年重點工作》,“全民營養周”亦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經過5年的發展,‘全民營養周’帶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創建了我國營養教育的新格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負責人如是評價。
他向人民網記者介紹:“目前,‘全民營養周’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活動主線:第一是專業團體,以專家為主導,橫向聯系各地分會積極參與,活躍主戰場;第二是醫療機構,以臨床營養科為主導、多部門協同,成為科普主力軍,覆蓋疾病人群;第三是疾控體系,各地疾控中心均參與其中,覆蓋社區居民;第四是高校、企業與行業鼎力支持每年科普主題活動,充分發揮了消費者實踐活動渠道的多覆蓋性;第五是線上傳播,加大新聞和科普傳播力度,充分發揮文、圖、影的傳播效果,提高了‘全民營養周’活動的滲透力。”
有黨和政府的全力支持,有相關部門與社會力量的合力推進,在統一的時間、以統一的聲音,充分調動專家、媒體和社會力量,在全國范圍內同步傳播正確的營養知識與實踐,這正是“全民營養周”活動能夠在全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根源所在。
“全民營養周”建議活動方式?
1. 啟動儀式
各省級營養學會及相關單位可根據主會場形式舉辦啟動儀式,內容需包括營養周標識logo、每年主題標識logo以及主題標語。
2. 進校園進社區開展“全民營養周”宣傳活動
各省級營養學會、疾控中心及相關單位,圍繞每年不同主題,結合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或招募志愿者作為“全民營養周”宣傳員,圍繞好食物,好營養,預防慢性病等多個方面開展進校園進社區宣傳活動。強化“全民營養”意識可通過科普講座、宣傳海報、有獎問答等多種方式來實現。
3. 在公共場所開展“全民營養周”宣傳活動
在超市、購物中心、廣場、公園等地開展“全民營養周”主題宣傳活動。
4. 媒體科學傳播活動
?利用網絡媒體宣傳全民營養周主題;
?可通過手機參與活動并轉發;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營養界”、“中國好營養”并轉發其推送文章。
廣東省營養學會的“全民營養周”活動詳情
原文件:
注:詳情請點擊圖片進入
鏈接地址:https://www.cnsoc.org/nplaceDetail/7420202036.html?num=6
全民營運周,離不開16個字——政府推進、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現下,2020年5月第三周即將到來,讓我們齊推進,齊協助,齊動員,齊參與,個個成為健康生活代言者吧!
廣東省德誠職業培訓學院
讓就業更輕松
上新 |暖心!德誠學院助力企業開展線上適崗培訓,每人每年最高補貼1000元
上新 |當戰疫中死亡率下降,康復率大增,我們才開始明白健康管理師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