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不同的心理咨詢流派有不同的咨詢目標
人本主義學派把自我實現作為咨詢的目標。如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咨詢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求助者發展成為一個健康、成熟并能自我實現的人。羅杰斯提出,咨詢應使求助者變得可以自主,不過分苛求,而整個人可以有較好的組織和整合。帕特森(C.H.Patterson)認為,咨詢的目標是協助求助者成為一個負責、獨立、能自我實現的人,使之有能力決定自己的行為。按馬斯洛的觀點,自我實現的人有以下一些共同特點:良好的現實性知覺;樂于接納自然、他人和自己;自發性、單純性和自然性;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自主的、獨立于環境和文化的傾向性;保持新奇不衰的鑒賞力;有神秘的感受和高峰體驗;有社會興趣;和一些人有深厚的友情;有民主性格結構;有創造性;抗拒盲目遵從;有強烈的審美感;有幽默感,等等。

羅杰斯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是積極主動、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這樣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們有以下5個特征:其一,樂于接受一切經驗。其二,時刻保持生活充實。其三,信任自己機體的感受。其四,有較強的自由感。其五,有高度的創造性。行為主義學派對人本主義的咨詢目標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自我實現這類目標太抽象、太空泛,很可能根本達不到。行為主義者認為,除非這些可觀察的行為出現改變,否則咨詢就不能算成功。比如,有些求助者在接受咨詢后報告自己感覺好多了,感到自己信心增強了,同時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了解加深了。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這些改變雖然出現了,卻并不是行為改變的具體描述,故不能作為咨詢成功的指標。只有當求助者說自己不但信心增強,而且在與別人相處時也因此而有了實際行為的改變(如可以較流暢地說話,不再貶低自己,更多地微笑,與人講話可以正視對方而不再死盯著地面等)時,那才可以說咨詢已達到一定的效果。行為主義學派期望幫助求助者學習建設性的行為以改變、消除適應不良的行為。幫助求助者選擇特殊的目標,將廣泛的目標化成確切的目標。

現實治療學派強調引導求助者學習真實與負責任的行為,發展一種成功的統整感。幫助他們對行為作價值評估,并決定改變的計劃。其實,各種心理咨詢流派的咨詢目標之間并非是不相容的。例如,上述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在咨詢目標上的差異并不是對立的,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只是側重點不同,是處在目標的不同階段而已。也就是說,人本主義持的目標是一般的、普遍的、宏觀的、長期的目標,而行為主義的目標是特殊的、具體的、微觀的、短期的目標。人本主義理論并非反對行為主義的具體目標,而是認為這些具體的目標應該服從于一個更大的目標,否則這種改變是有限的、非根本性的。而行為主義理論也并非反對人本主義的一般目標,而只是覺得宏大的目標應該分解為更具體、可操作的小目標,否則有可能由于目標太大、太一般化而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做起,如何評定。
想了解更多健康管理師的內容,歡迎咨詢德誠教育(www.lvdonggx.com) ——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保健按摩師培訓等職業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