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傾聽時容易出現(xiàn)什么錯誤?
有些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培訓、或正確咨詢理念還沒有建立、或沒有掌握傾聽的含義的咨詢師,往往不重視傾聽、不愿意傾聽,因而容易出現(xiàn)以下的錯誤:
(1)打斷求助者,作道德或正確性判斷。咨詢師如果不能把握傾聽的正確含義,就可能不接納求助者,表現(xiàn)為打斷求助者,同時作道德或正確性的判斷。例如,一位與多人存在婚外感情的求助者表達其困惑,咨詢師可能因道德觀不同,不愿意進行傾聽,很可能打斷求助者,連聲叫停,并對求助者的言行作道德上或正確與否的評判。
“你這么缺德啊,這不是害人害己嗎!”“你這種想法完全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等等。由于打斷了求助者,自然影響了求助者的表達。一方面求助者可能覺得咨詢師不接納自己,不再敞開心扉,從而停止了表達,影響了咨詢關(guān)系;另一方面咨詢師可能因此無法了解掌握與其思想、行為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致使對求助者的理解不全面、深刻、準確,也影響了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
盡管強調(diào)咨詢師的價值觀是中立的,但是并非說不能作評判,咨詢師應理解的是:一是不作或盡量少作這樣的評判。例如咨詢師可以表達“我聽明白了,你和其他人士有婚外感情,請你繼續(xù)講”。咨詢師接納了求助者與多人存在婚外感情,但沒有作出評價。二是不要輕易作出評價,咨詢師是否對求助者進行評價,應該遵循是否有利于咨詢的原則。三是不要在求助者還在敘述問題時就評判,應該等到求助者完整地表達完某一方面的問題時再進行評價。四是不要僅僅只作判斷而沒有具體有說服力的解釋。
一般來說,如果咨詢關(guān)系建立得好,咨詢師又適時適度有根據(jù)地分析,則效果較好;否則可能會起反作用。咨詢師應認識到,求助者是來求助解決心理問題的,而不是來聽批評、受指責的。如果一定要進行評價,最好讓求助者自己評價,而不是咨詢師把自己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強加于求助者。

有時不傾聽,可能會完全誤解了求助者。例如,咨詢師可能以前多次遇到家長前來求助,說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學習,迷戀于游戲。當某位家長又在敘述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學習時,咨詢師打斷了求助者,說:“我知道了,你的孩子不好好學習,迷戀于游戲。”如果咨詢師很好地傾聽,讓這位家長講完,事情可能完全不是玩游戲,而是因玩游戲,家長打了孩子,孩子出走了。但孩子因為沒有錢,就去搶劫其他小朋友,此時已經(jīng)不是玩游戲而是觸犯法律的事情了。因此為避免此類事情的發(fā)生,咨詢師不能急于下結(jié)論,應該進行傾聽。

(3)輕視求助者的問題。有些咨詢師對求助者缺乏共情,認為求助者的問題是小題大做、無事生非、自尋煩惱,因而流露出輕視、不耐煩的態(tài)度。某位求助者訴說,自己在單位不受重視,有時別人請吃飯不叫自己,有些好事沒有自己的份。咨詢師可能認為求助者幼稚,居然為請客吃飯的問題苦惱,因而不愿意傾聽下去。雖然求助者的有些問題在他人看來沒有什么,但對于求助者而言卻是極其困擾的難題,因為求助者的思維方式、認知模式影響了他對事物作出客觀、理智的評價,這也就是其心理問題的特點。對于咨詢師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讓求助者真實地感知到問題的性質(zhì),轉(zhuǎn)變其觀念。輕視求助者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咨詢師還不了解心理問題的實質(zhì),另一方面也說明咨詢師還缺乏共情的特質(zhì)。
(4)干擾、轉(zhuǎn)移求助者的話題。有些咨詢師在了解情況,尤其是尋找問題的根源時,由于把握不了問題背后所隱藏著的東西,不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故像大海撈針似的茫然,咨詢時猶如蜻蜓點水或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抓不住問題的關(guān)鍵。有時他們不愿意傾聽某些方面的內(nèi)容,因而常常打斷求助者的敘述而轉(zhuǎn)移話題,求助者剛陳述某一問題就被咨詢師一個新的問題所打斷,求助者可能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需要咨詢師加強理論學習,建立邏輯關(guān)系,同時應有耐心,認真地傾聽,仔細地思考、判斷,逐漸縮小包圍圈。

(5)不適當?shù)剡\用咨詢技巧。有些咨詢師由于缺乏咨詢技巧,咨詢技術(shù)掌握得還不夠熟練,容易出現(xiàn)種種失誤。
若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guān)知識,可關(guān)注德誠教育網(wǎng)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yǎng)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yè)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