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技能-咨詢關系匹配之如何判斷求助者是否適宜自己咨詢?
來源:德誠教育 發布時間:2015-03-18
心理咨詢師技能-咨詢關系匹配之如何判斷求助者是否適宜自己咨詢?
有些人不屬于或一般情況下不屬于心理咨詢的對象,比如發作期的精神病人、軀體疾病為主的求助者、弱智兒童,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應介紹他們去更合適治療的地方。就某位特定的咨詢師來說,并非所有適合咨詢的求助者都適宜于自己。其中,有些求助者是特別適宜的,咨詢師熟悉這類求助者的生活背景,對其所遇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輕車熟路,彼此有相近的價值觀念和個性特征,容易產生信任感、親切感;也有些求助者是一般適宜的,實際上這類人所占的比例最大。咨詢師對這些求助者需要不間斷地加深了解,增強適宜性,一般來說,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少數求助者對特定的咨詢師來說是不適宜的,或者說是比較不適宜的。這種不相適宜的情況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
由于咨詢師受訓的重點和擅長的內容有所不同,因而對某些類型的咨詢內容很可能不懂、不擅長。比如:一位學校咨詢師在婚姻咨詢上可能并不十分擅長,不能說完全不懂,但卻遠不及擅長婚姻問題的咨詢師那樣得心應手;而一位擅長婚姻問題的咨詢師,很可能在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束手無策,這就需要學校咨詢師的幫助。有些求助者的問題涉及精神疾病范疇,咨詢師有可能具備一定的精神醫學知識,但并不具備這方面的咨詢能力,需要及時介紹病人到更適合的部門去,以免因耽誤時機而產生不良后果。?
不僅如此,人員的搭配也很重要。一個年輕咨詢師去咨詢老年夫妻間的矛盾或許不如一位有閱歷的中老年咨詢師更可靠;有些咨詢師不善于對兒童咨詢;有些不善于對年輕女性咨詢。所以,人盡其才,是提高咨詢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職業道德的要求。
忌諱型是指有些咨詢師在價值觀念、情感方式上很可能對某些求助者、某些咨詢內容持有一定程度的敏感、偏見和忌諱,這種情況很容易影響咨詢效果。例如,一位剛與丈夫離婚的女咨詢師很可能在面對類似問題咨詢時,容易把自己的情緒摻雜進去,從而影響客觀性。一位對性問題持十分謹慎態度的咨詢師在接待對性生活持開放態度,并大肆夸耀的求助者時,很可能掩飾不住自己蔑視、厭惡的情緒,以致無法繼續傾聽和交流。
事實上,咨詢師本人也應經常接受督導,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能更寬容地接受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咨詢師與求助者可能在個性等方面存在著某種不協調,甚至存在明顯的沖突。例如,有的咨詢師對那些盛氣凌人、咄咄逼人、愛指手畫腳的求助者感到不適應;有些則對那些過于內向、談吐畏縮的求助者很不習慣;有些對求助者的移情感到害怕。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求助者對咨詢師信奉的某種理論方法持不信任態度,那么就不能使用該方法咨詢。比如,有些求助者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印象不好,故不愿接受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如同迷信中醫的人可能不愿接受西醫治療一樣。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知識,可關注德誠教育網站(www.lvdonggx.com)——專注于公共營養師考試、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心理咨詢師資格等職業教育培訓。






